中華燈的防腐處理與常規路燈桿相同,都是由兩種工藝組成的,既熱鍍鋅和噴塑,合格的熱鍍鋅工藝能使路燈桿在15年內不會出現氧化跡象,再加上噴塑工藝對鋅層的保護,使得中華燈在保持外漆光滑靚麗的同時,壽命更加長久,可謂一舉兩得。
但是有句話叫“生于斯者毀于斯”從表面來看噴塑工藝對于路燈桿來說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,但實際真的是這樣嗎?其實未必,我見過有的中華燈雖然經過鍍鋅噴塑處理了,但是表面卻生銹了,這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?經過多年的路燈制造經驗來判斷,問題應該就是出在了噴塑上面。說到這里有人也許會感到疑惑,噴塑的作用明明是提高桿體抗氧化壽命的,為什么加了這一層保護反而會更容易生銹了呢?這個提問問的好,下面就來為大家解開這一狐疑。

很多中華燈廠家在制造桿體時,為了降低成本可謂搜腸刮肚,不擇手段,不光在原材料上偷工減料,就連噴塑用的塑粉他們也會大做文章。在噴塑方面最常用到的伎倆就是使用“落地塑粉”,所謂落地塑粉,顧名思義,就是正常噴塑過程中落在地上的粉末,這種粉末大多會與地面上的灰塵、鐵屑相摻和,這些攜帶雜質的塑粉如果不經任何處理直接使用的話,里面所包含的細微鐵屑會在靜電的作用下直接吸附在桿體表面,之后再經高溫烘烤后,灰塵及鐵屑將被牢牢的鑄在塑層中間,接下來的幾十天或幾個月,尤其是經歷雨季之后,會發生什么事我們就不言自明了。
這種經過噴塑處理依然會生銹的中華燈的確很少見,但并不代表不會發生,同樣都是使用落地粉末,有的路燈用不了一個月就生銹了,但有的用了十幾年都沒事,這種情況跟落地塑粉本身質量好壞并沒有直接關系,而是和安裝地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,譬如說,安裝在海邊附近的路燈桿就容易生銹,這是為什?因為海邊的空氣中鹽的成分相對較多,導電能力極強,所以電子更容易轉移,必然容易生銹。
所以在生產路燈的工藝方面一定不要忽視這些主觀因素,一定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量身定制,不可常規而論。更不能因無原則的降低成本而對品質不屑一顧。